“傅老师,这个藏区的小朋友正在成都的医院里接受手术,孩子身世很可怜,您快想想办法......”10月11日下午,一工作人员怀抱着一摞资料,径直走向傅艳办公室,声音微微颤抖。傅艳闻言,眉头紧锁,迅速翻阅着手中的资料,一场关于帮扶计划的讨论随即在办公室里展开。
近年来,傅艳致力于困境儿童社会帮扶、促进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儿童社会保护,曾获成都十大杰出青年、成都慈善公民、成都慈善推动者奖、第四届成都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8年医生 10年记者,以慈善之名,书写公益人生
“在医院待了8年多,我见证了许多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让我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在手术台上能救治的病人毕竟有限,我尝试想要寻找一个更大的舞台,去帮助更多的人。”傅艳表示,“文字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通过媒体平台发声,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机缘巧合下,我进入了成都晚报,开始从事医疗相关的社会新闻报道。”
成为记者后,傅艳的第一篇新闻便是呼吁四川建立骨髓库,帮助白血病儿童。她回忆道:“当时,整个国家尚未启动骨髓库的建设,但我知道,这对于血液病人来说,是救命的希望。”在各方的努力推动下,四川省骨髓库于2001年正式启动。2005年,傅艳在成都市慈善总会设立了“傅艳工作室”,用于救助贫困白血病儿童,先后挽救了300多位白血病儿童。2009年,她在市慈善总会正式设立了“傅艳儿童保护救助基金”,这也是市慈善总会的第一支冠名基金。同时,她凭借对医疗领域的熟悉和敏锐的洞察力,十年间,用文字记录了医疗行业背后的故事,并持续为弱势群体发声。
2012年,傅艳担任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从媒体到专职公益人,她的身份再次发生了转变。“目前,我们建立了20余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凝聚了400余支公益机构和志愿者团队,帮扶领域覆盖扶贫济困、扶幼助老、教育医疗、灾害应对、环保社区。”她欣慰地表示,这些工作经历为自己的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责任与使命。
聚焦困境儿童,呼吁监护疏忽入刑
谈及儿童保护工作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傅艳回忆道,“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女孩希希(化名)推向了‘深渊’。”在这场火灾中,希希失去了父母,只剩下奶奶相依为命。经过评估后,团队通过成都市慈善总会“傅艳儿童保护救助基金”每月为希希提供800元生活补助费,直至18岁。此外,还通过轮流买菜和捐助的形式,确保她和奶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然而,就在希希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时,奶奶又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年幼的希希再度成为了大家的牵挂。经多方考量后,傅艳和大家利用储备的慈善爱心资金,为希希的奶奶提供手术和化疗的费用。“在希希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团队的力量和爱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同样的信念和目标,希望能够帮到更多困境中的孩子。”
如今,在她的带领下,团队通过培训、督导等方式提高从事儿童保护服务的社工机构及儿童社工的工作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网络筹款为儿童保护工作筹措资金达1200余万,共帮扶困境儿童10万余人次。
“在我看来,儿童保护工作最核心的就是保护儿童免遭人为伤害。”傅艳表示,“特别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能提供未成年人生长所需的食物、住所、衣物、医疗护理或监管,以致其健康和安全受到伤害。”近年来,傅艳尝试呼吁“儿童监护疏忽入刑”,推动健全中国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此事,傅艳曾带领团队作了调研报告和监护疏忽入刑的意见稿,并形成了《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疏忽)行为“入刑”的建议》,呼吁追究失职监护人的刑罚责任。
一路走来,傅艳表示自己和团队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救助对象往往陷入难以想象的困境,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她说,“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经济援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关爱与支持。”
傅艳认为,公益同行,需要不同专业、更有能力的伙伴,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她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成都的各种慈善力量在“拧成一股绳”。“每一次行善,都是对人性美好的一次致敬,是对社会和谐的一次贡献。”面对未来,傅艳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尽早将慈善事业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