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慈善故事④】周晨燕 | 20余年“化缘”之路,为4600余名儿童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来源:成都市慈善总会 2024-10-14

“周妈妈,你听,我的心跳是不是变慢了呀?”在医院的儿科病房里,温暖的一幕正在上演。儿科医生周晨燕正弯下腰,轻轻拿起听诊器贴在白血病患者浩浩的小胸脯上,耐心地听着那细微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浩浩似乎非常信任这位“周妈妈”,他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看着周晨燕的一举一动,丝毫没有表现出恐惧或不安。在一旁的浩浩妈妈眼含泪光地告诉记者,每次孩子需要做骨穿这样的检查时,都会点名要这位“周妈妈”来做。

 

 image.png

 

今年年初,在“笃行慈善路 助力现代化”2023成都公益慈善年会上,周晨燕获得2023年度最具爱心个人奖。这位曾一度被人民日报称为“倒给患者红包”的医生,从2005年起,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关注并参与、组织儿童白血病的社会救助工作,对医院的贫困患者和家庭进行经济救助和慈善帮扶,目前已累计动员筹款近6000万元,为4600余名患儿送去生的希望。

  

“化缘式帮助”到看病不愁钱

 

在长期医疗工作中,周医生目睹了太多因经济困难而耽误治疗的患儿。根据《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2022)》的数据,白血病在新发儿童肿瘤中的占比超过了三成,然而随着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全国肿瘤患儿的总体治愈率已超过了70%。“治愈率虽超70%,但并不等于70%以上的白血病患儿都能够得到有效治愈。”

2005年,我曾遇到一位名叫童童的4岁患儿,因家庭贫困,其白血病治疗一直断断续续,最终病情恶化。”童童的离世让她深感内疚,她开始思考除了医疗工作,还能为这些患儿做些什么。答案便是筹集治疗资金。

同年起,周医生开始多方筹集善款,帮助家庭贫困的白血病孩子,到2011年,她已成功帮助了近40个孩子。“这段时间,我时常将自己的筹款方式调侃为‘化缘式帮助’,从联系基金会,联系志愿者,再到联系骨髓配型,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是通过身边朋友和基金会一点点争取来的。”在她的努力下,2012年,其所在医院将救助范围由儿童白血病扩大至18岁以下的儿童大病。

2016年,在周医生的推动下,其当时所在医院成立了医院慈善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救助范围再次扩大到所有有需求的重症患者。同时,她在成都市慈善总会正式设立了“晨燕爱心传递帮扶个人基金”,除了用于贫困患者的医疗救助帮扶,还单独设立了微心愿,专项用于肿瘤患儿心愿完成。

2017年到现在,自我接手的治愈率在50%以上的病患,没有一例因为经济原因再放弃治疗。”周医生表示。

 

守护孩子生命里的最后一程温暖

 

“在我看来,医学本质上是最具人文关怀的学科。”周医生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希望病人能够得到更好救治之外,自己更看重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医护人员倾尽全力,家长们也不懈坚持,但遗憾的是,仍有一些孩子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既然无法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至少我可以为他们找到一个安宁的归宿。”

为了达成这一心愿,一群志愿者通过募捐的方式,在成都三圣乡的一处陵园里购置了一块特殊的墓地,专门安葬那些过早离去的孩子。在这个小小的园区中,时常挂着卡通氢气球,墓碑旁摆放着各口味的棒棒糖、可爱的毛绒玩具,燃着蜡烛的生日蛋糕……因此也被叫做“气球墓园”。

 

 image.png

 

据了解,“气球墓园”之名起源于小女孩璐璐,“她离世前最后的心愿是想要一个仅值2毛钱的气球,最后却未能如愿。”从那以后,周医生每次探访都会特意带上几个气球,这份举动逐渐感染了志愿者们,他们也开始效仿,为墓园里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气球和小礼物。

2018年,在成都市慈善总会的支持下,她与社工组织曾共同发起“留住小白的笑脸”公益项目,用于家庭困难儿童的小额医疗救助。2023年以来,项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升级,给予因无法治疗而需要安宁疗护的患儿和家庭支持,守护生命最后一场温暖。

“尽管起步艰难,因为很多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有生存希望的人,而不愿面对死亡。”周医生坦言,“以前年轻时觉得作为医生,必须竭尽全力治疗好每一个患者。但是现实很残酷,随着对医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现我们面对的医学无奈更多。随着个人医学水平的提高,能够相对更科学地对疾病进展作出预估,当面对真正意义上已经‘回天乏术’时,我们更尊重生命的质量与温度,希望通过我们,无论是医学专业还是医务社工的服务,能让逝者减少痛苦,让生命更饱和,让亲人更少遗憾。”

推荐了解